華為小米車圈首次交鋒!手機支架是剛需還是累贅?
激石Pepperstone(http://1adez.com/)報道:
早在3年前雷軍剛剛宣布進軍汽車行業(yè)之時,就已經(jīng)有不少業(yè)內人士預測,小米和華為在車圈注定要迎來一場曠世之戰(zhàn)。
果不其然,小米SU7上市還不到一個月,余承東就忍不住率先向小米汽車發(fā)難了。
在前不久的新款智界S7發(fā)布會上,余承東在介紹鴻蒙車機時說道:“為什么有些車還要用手機支架?我也搞不明白,后來明白了,原來是車的導航性能不行,裝手機支架只是為了開導航。”
“鴻蒙系統(tǒng)能讓手機應用全量上車,強大心臟無需手機支架!”
同時,余承東還展示了鴻蒙車機導航使用率99%、其他車機導航使用率31%的數(shù)據(jù)。
雖然沒有指名道姓,但提起手機支架,很難不讓人聯(lián)想到在小米SU7發(fā)布會上,雷軍自豪的介紹自家手機支架時的場景。
“所有車廠都沒有考慮手機支架怎么裝,我買了一筐手機支架去測試,沒有一個好用!我們一定要做最好的手機支架,手機廠造車一定要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。”引得場下掌聲、叫好聲不斷。
見“老對頭”余承東有調侃自家產(chǎn)品的嫌疑,雷軍也是沒忍住,當天晚上就立馬在微博上發(fā)了個“關于小米SU7原裝手機支架的設計”的投票。
結果在27.3萬參與投票的網(wǎng)友中,高達85%都是選擇了“支持”。
雙方關于手機支架的分歧在網(wǎng)絡上炒得沸沸揚揚,也炸出了不少業(yè)內大佬。
360老板周鴻祎,就錄了個自拍短視頻力挺雷軍。他認為余承東是個“鋼鐵直男”,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。不得不說,這角度確實非常清奇:
“如果你的手機不用來導航,那么手機可能會被老婆/女朋友拿去玩,拿去做檢查。老余你想沒想過,你的手機在你老婆手里,或在女朋友手里,你能專心開車嗎?所以手機一刻也不能離開你的視線。”
有網(wǎng)友頓時get到了精髓:“你猜為什么雷總會把支架放在方向盤左邊”。
令人意外的是,就算截止到目前,網(wǎng)絡還在七嘴八舌地列舉手機支架不可或缺的優(yōu)點:
有手機支架的話,來微信消息的時候,就可以瞟一眼再決定是否靠邊停車回消息。
接打電話、微信這些涉及個人隱私,很多人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被別人看到。車機是給車里所有人用的,手機是自己用的,誰沒事閑的會拿車機回消息?沒有手機支架,想回個微信還得掏兜,容易造成安全隱患。
再比如,開車過程中,遇到高速收費站、停車場出入口等場景時,有手機支架的話,調付款碼會方便很多(雖然ETC已經(jīng)非常普及了,但也有忘了充值/欠費的情況)。
去自駕旅游時沿途碰上不錯的風景,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隨手拿手機拍點照片或視頻,后續(xù)再發(fā)個朋友圈。很少會有人專門用車載攝像頭拍照錄像,后續(xù)再把它從行車記錄儀里調到手機上的。
甚至跑網(wǎng)約車的司機師傅們?yōu)榱四茉诓煌钠脚_搶單,都裝了兩個手機支架……
種種場景,似乎都在指向一個結論:手機支架可以不用,但不能沒有。
眼看網(wǎng)絡輿論聲愈演愈烈,余承東趕緊發(fā)了條朋友圈解釋:
“當時發(fā)布會上吐槽車機導航不行的是某個美國熱銷電車品牌,不是小米SU7。小米做智能手機出身的,車機導航更不會有問題?,F(xiàn)在有問題的是部分國際智能電動車品牌和傳統(tǒng)燃油車!”
緊接著又發(fā)了一條朋友圈,稱華為也提供了車載無線快充支架,還提供HiCar把華為手機連接到傳統(tǒng)車機上,讓非智能車體驗到智能車功能。
至于手機支架無法固定的問題,可以找淘寶京東去買掛鉤。
在最后還不忘做一波宣傳:如果選擇了鴻蒙智行的新車,就不需要這些外設了。
盡管余承東連續(xù)發(fā)兩次回應關于手機支架的問題,但從回復的內容就可以看出,余承東對于手機支架的態(tài)度,依然是“能砍則砍”。
實際上,這背后體現(xiàn)的正是華為和小米兩家企業(yè),在造車理念上的不同之處。
回顧一下整場發(fā)布會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雷軍幾乎只做了兩件事:其一,是通過記憶點讓更多人了解小米SU7,其二,就是全程都在明碼標價地賣周邊。
這次被推到風口浪尖的手機支架,正是小米汽車的眾多周邊之一。
對于小米SU7而言,除了設計和三電上的亮點,最令人驚喜的點恰恰在于搭配各種周邊組合,能延伸出非常多的可能性,就像一個自由度極高的“大玩具”。
這種DIY的樂趣,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。
與此同時,小米SU7的物理按鍵、半隱藏式門把手等“返祖”設計,對那些從傳統(tǒng)燃油車過渡到新能源的用戶來說,確實會更加友好。
畢竟在數(shù)億小米用戶中,有不少人是在小米的品牌影響力下才關注的,也是憑借著對雷軍的好感和信任下的單,對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行業(yè)并不甚了解。
這也是為什么有人說,小米SU7是一款“智能電動車時代的傳統(tǒng)汽車”。小米的用戶群體相比其他新能源品牌更泛,也必然要適配更多元的用戶需求。
反觀市面上絕大多數(shù)的新能源車,在產(chǎn)品設計之初更追求純粹的智能化體驗。
在他們眼里,物理按鍵控制車輛功能并不是“剛需”,這些都能夠被語音助手、乃至車機/手機互聯(lián)所取代,讓用戶的雙手能夠專注于駕駛本身。
因此,把大量物理按鍵提供的功能做了整合和簡化。
極端一點的,甚至會只保留雙閃和車門機械鎖,來追求極簡的設計理念。
這一點雖然看上去有些反人類,但用習慣了之后會覺得非常方便。上車前就能用手機提前開好空調、設置好導航,上車之后有什么事喊小藝、NOMI、理想同學就好。
而未來智能座艙發(fā)展的方向,也一定會朝著追求極致的實用性和便利性的方向發(fā)展。
這十分符合華為車企“增量零部件供應商”的身份,也能背靠萬物互聯(lián)的鴻蒙系統(tǒng)提升智能座艙的用戶體驗,幫車企造好車。
說到這里,如果用手機來類比汽車的話,小米的調性更接近安卓,而華為的調性更接近蘋果。
拋開各種賬戶無法數(shù)據(jù)互通的問題,一些用慣了安卓的人,即使在接觸過一段時間蘋果系統(tǒng)之后,仍然會無法適應,最后還是會換回安卓。
安卓更強的拓展能力、能夠自由定制的豐富功能,都是這些用戶所需要的。換言之,車要服務于人,必須要貼合人的需求。
而蘋果則是完全不同的玩法。安卓“裸機”固然有著更高的DIY上限,但想從入門玩到精通是有學習成本的,什么都要自己設置,看上去也比較麻煩。
因此,蘋果給出的是一套非常精致而高效的“打包方案”。更簡潔清晰的軟件和生態(tài),讓用戶只需要和蘋果同頻,就能非常高效地使用蘋果設備。
無論安卓用戶還是蘋果用戶,二者之間并無高下之分,僅僅是適合不適合的區(qū)別。
大膽猜測一下,選擇小米汽車和選擇鴻蒙智行的用戶,很有可能會截然不同。
寫在最后
小米和華為兩家科技巨頭,混跡汽車行業(yè)生存方式不同,對汽車產(chǎn)品的理解也不同,在未來汽車市場更加激烈的競爭之中,勢必會碰撞出更強烈的火花。
無論是這次手機支架的激烈討論,還是去年余承東和何小鵬的AEB之爭,對于整個汽車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來說,都有著積極的影響。
在這個過程中,用戶的意見和看法會成為車企下一階段產(chǎn)品定義時的優(yōu)質“肥料”,進而讓新產(chǎn)品更符合更多人們的用車需求。
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,也必將因此受益。?????????